设计理念

维思平创立于1996年,我们在建筑设计上,更关注城市问题,生态问题,建筑与城市的结合以及城市与环境的结合问题上。在我们的观念中,技术并不是全部,尊重自然,倡导健康生态,节能高效的建筑才是重要的而且,我们认为这是一名建筑设计师必需的自觉意识。

20120322053743

“城市大于建筑,空间大于形式”

维思平认为,这是对于今天、此刻的中国来说至少正确的观点。
建筑有其自身所承担的作用,无论是平常建筑还是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它们都需要符合当今的文化事实,符合城市的文化特点,如今天北京所出现的诸多建筑,是一个国家建筑设计发展的必然产物,但当中国建筑师们意识到真正需要重视的东西之后,自然这种现象也就会得到改善。
维思平并不反对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建筑作品,在条件许可下也会有一些震撼力的项目出现,但如何将一些城市空间建造得优美则是目前更关心的事。我们认为防止建筑沦为一个简单的视觉艺术品,而是能够成为人的体验,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感受艺术。这恰是我们们追求平常好建筑的观点所想达到的。我们希望做出来的建筑能真正与我们平时的生活、与人的感受相关,而不是只做到一时的视觉冲击力。注重城市、空间、尺度、群体、生态、节能,这些都比创造一个纯粹的“object”更有实际意义,更有时代价值。

“维思平是要致力于寻找真正适合中国人自己的生活的空间”

我们一直在进行的旧城改造,天津的老城厢是一例,在该项目的国际竞标中,我们赢在自己对老城的尊重上。两平方公里的有几百年的老城要被改造成一个新型的CBD,一夜之间便被夷为平地,城市的历史突然就被抹掉,我们真正地心痛,好比一个耄耋之人,突然间丧失了记忆。于是我们想恢复那些记忆,所以规划老城,恢复中心地带,从此可以作为有文化中心的历史性的公园存在;高楼大厦矗立于外围,也非简单的办公地方,应该是一个混合的城市,是一个人民的城市。我们对这个项目的理想就是,把城市还给老百姓,以前祖辈的胡同还在,空间还在,甚至气息还在,后人所做的是在传承的同时创造。

旧城改造并不是要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迁走不再回来,那不是目的。我们的计划是让他们再回归故里,我们起了个名字——原住民计划,我们希望能够这样。发展中的国家需要经济平衡,还有利益均衡,作为建筑师,在城市规划中我们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当然建筑只是社会的一部分,但至少我们要思考,尽量少拆除。不过,现在的一部分业主也有了这样的意识,比如天津市政府,在老城改造时就给原住民做了预留。

对中国而言,我们的建筑设计就是要致力于寻找一个真正适合中国人自己的生活的空间。

“当代中国需要混合的城市,而不是孤岛式的城市。”

城市功能应该是混合的,居住、商业、购物以及公园等等功能都应该混合布置。在这样的城市里,人们的生活应该是从容而有效率的生活,清晨人们慵懒地从床上爬起,早餐之后可以从容地步行去上班;结束一天的工作之后,可以轻松地穿过城市中的绿地和公园回家,或在附近的商场里购物;孩子们也可以在路边的公园里玩耍。
“Mixed City”——混合的城市更多地着眼于在中小尺度上对城市的解读。虽然这一概念来自于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或中国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城市景象,但它恰恰能够用来顺应当代中国因快速城市化而出现的人性尺度的缺失,以及那种日益被孤立的城市困境。
城市功能区域的分区,单纯的把生活、工作、娱乐分开,其本身存在很大的问题。由于城市交通的不便,以每天工作8小时为基础、每个工作日浪费3小时的交通时间计算,我们每年几乎都要将30天浪费在从一处到另一处的路上,也就是将1个月的工作时间都浪费在了路上,这与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存在极大的不协调。功能分割的城市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极大的不便,而且是人们之间交往的减少、城市效率的降低、土地资源的浪费、能源和资源的耗费。
新一代建筑的重心命题是效率,这是基于降低能耗的初衷,混合城市比功能划分清晰的城市效率来得更高,我们想要的是前一种城市。平常的卓越建筑是这种城市的有机组成,我们想要这些组成在自己手中产生,更加环保、更加节省资源,效率更高。

“深思熟虑、持久、不张扬、那是平常的美”

维思平一直基于一个信念——把平常的建筑做好。
而真实是一个好建筑的前提。但现在有一些人只关注建筑的形式,是罗马式还是哥特式?这种造型是否具有冲击力?这些往往是不真实的,也就是说装饰是不真实的。好的建筑不需要假像和做作展示,好的建筑其实很平常,甚至不起眼。一个好的建筑应该是柔和的,绝对不只关注自我表达,它尊重人、尊重环境,有逻辑性,非单一产物,以人和环境为中心。建筑师应该积极创造新方法,使得人类对地球的伤害降到最低。当然建筑也是艺术,它还应该是美丽的。

现在一直在朝着这个理想的方向行走,接近再接近。南京的长发中心、首都新机场酒店这就是理想变为现实的一步。当初回到中国,自己接手了西门子总部在北京望京的项目,我们用灰色的砖装点了它的外立面,很朴实,看起来再平常不过。但这些年过去了,它依然被很多人喜爱,淡雅、亲切、沉稳,一个庞大的跨国集团在北京有这样的建筑,表现出的是什么?深思熟虑、持久、不张扬、那是平常的美。

“维思平要做的建筑就是‘此时,此地’”

在中国做建筑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因为有太多挑战存在。我们遇到前所未有的传统建筑学没有遇到的问题,比如城市的发展速度、城市的扩张,大规模的发展下要创造城市,但问题根本没有现成的答案。
我们有过举世无双的中国古典建筑,但我们现在遭遇的问题是古典建筑无法释怀的;而我们亦无法复制西方城市建筑的模式,那么我们自己的城市要做到适合自己的这块土地,适合过去的历史和文化关系,这是个真命题。
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保持自己的特点,这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做的建筑就是“此时,此地”。

“维思平的理想是有越来越多人被我们创造出来的空间所感染”

相比于技术,艺术是永恒的,对艺术的追求应当无止境。艺术代表着一种状态,它是人们对美的向往与追求。建筑的那些材料和结构形式本没有任何情感,而当它们被奇妙地组合起来,让人得到了美的享受,使生活于其中的人受到触动时,建筑便开始与艺术有关了。既然艺术与美有关,建筑又与艺术有关,那么如何使我们的生活空间更优美更有艺术感,就成为每个建筑师一辈子的追求。
建造好一个小型建筑仍然不够。作为一个建筑师,其最大的理想并不是创造一个单体建筑,而是期望创造一个城市,一个群体空间,一个群落,这才更具有时代价值,能让这个时代更多的人从建筑师的创作中获利。能做出一个成功的单体建筑也很好,但它可能始终都只是一个宣言、一个口号、一个实验而已,仍然无法达到影响时代更多人的目标。我们期待能够影响更多人,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被我们创造出来的空间感染。

 

Copyright © 2011-2024 维思平(WSP ARCHITECTS)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19号维思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