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与规划

穿越城市迷宫,玩转活力街区

点击:5,154 次  来源:WSP 时间:03-11

“一个好的城市是适合步行的,一个好的建筑是从街边生长出来的。”——陈凌

人类为了生存而聚居,聚居地从村落、乡村、集镇等逐步演变产生城市。所以建设城市的本意,是提供一个方便人类生活的场所。但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的发展方向却似乎与人类的需求越来越背道而驰。

维思平建筑设计创始合伙人、主设计师陈凌,从事建筑设计近30年,不断探寻建筑与城市、人、生态之间的融合方式,是“行走城市”理念平凡而坚定的实践者。他所倡导的行走城市,主张让每个人都能在日常步行范围内,享受到城市更多的混合功能。

1 丨“行走”的混合城市
one丨Walkable mixed city

北宋 · 汴梁城

然而在近几个世纪的快速发展下,马车、火车、汽车先后涌入并改变了城市的结构,又有了高铁和发展中的互联网汽车,在一些大城市中,越建越宽的街道,越修越偏的地铁,越拓越远的郊区,带来了高昂的交通成本和功能割裂……逐渐演变成了无边界空间,一眼看不到头。

城市中不乏好的空间,例如各个城市中优秀的地标性建筑,但是建筑与建筑之间,却常常缺少了连接它们的且适合步行的街道,导致城市的功能被割裂。

在这样的城市里,功能被不断分散,人们被逐渐扩大的城市空间和交通所绑架,通勤时间不断被拉长,居住、办公和消费空间被隔绝,城市已变得越来越不适合行走。

纽约时代广场 · 地标建筑

“这是在全世界都有可能会发生的问题。曼哈顿的城市生活很精彩,然而很多人也住在新泽西,每天在林肯隧道和地铁里花上一两个小时。”行走过世界无数城市的陈凌有些惋惜的说。

陈凌想要的,不是这样的城市。

他理想中的城市,是一个能以脚步丈量的城市,是一个能满足不同需要的“混合城市”,让人们日常的每一天都可以步行上下班,步行去消费、去学校、去公园等。

郑州 · 美立方(WSP项目)

“混合城市”不仅仅是要考虑人们对办公、购物、散步等不同功能的需求;更要考虑上班族、全职母亲、老人等不同人群的差别需求,更关键的是要看它能否在步行范围之内提供这些需求,是否适合行走。

2丨现实的可能性
Two丨Possibility of Reality

与理想伴随的是现实的困难,可是陈凌并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他现在所做的,是在既定的规章限制下,寻找“弹性空间”,以此来提高居民的城市生活质量。

比如在“行走城市”的哲学里,街区的布局可以实现真正的“小”街区,小到更适合步行,小到没有围墙去阻碍沟通,小到只有街面以成就风景,大家可以在街道上自由的交流,既安全又充满着活力。

他在郑州高新区设计的美立方项目,通过“功能混合”的业态配置与“小街区—密路网”的组织模式,以及低层高密度的建筑布局,打造出花园中的活力街道,小尺度街道更有活力、更方便人们交流,对城市更加开放的同时预示了空间多功能的可能性。

郑州 · 美立方(WSP项目)

“这是一个不容易被人理解的做法,既要遵循规则,又要在框框中求改变。”陈凌说,而“每次实现一点点,就能将城市往适合行走的方向推动一点点。”因为在一个适合行走的城市,人们能更方便的去体验生活中的美好,走路能让身体更健康,更多团聚和交流能让身心更健康,步行尺度可以创造和谐的氛围,活力街道能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如何去实现这样的“混合城市”,给城市居民带来真正的便利呢?

陈凌提到,城市在近几百年中看似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实际上规范始终被定格在每平方公里一万人,城市的人口密度几十年来是几乎没有改变的,城市的快速低密度蔓延会带来社群割裂的“孤岛效应”。

济南 · 梦想小镇(WSP项目)

城市设计的未来应该向“集聚、开放、混合和持续”的城市生态发展。想要达到理想化的状态,最根本的是改变规划方式,提高城市人口密度,例如将公共空间和绿化区域缩小,把建筑与建筑的间距变小。打造由2米、6米、8米等不同宽度街道组成的密网街区等,这样人们可以在街道上互动交流,提高社区活力,让这里成为一个时段互补、业态互补的城市区域。

在具体的项目设计中,陈凌也身体力行地将他的想法融入进去。例如,在武汉融科天城商业居住综合体规划中,为了减少硬性规定的绿地对商业街的割裂,他设计了一个空中花园——既在地面实现了完整的小尺度商业街区,又在空中为居民提供了完全私密并且采光通风视野更好的后花园。而且这个空中花园利用的是商业的屋顶,没有额外的成本投入。

武汉 · 融科天城三期(WSP项目)

在济南世茂天城项目的设计中,陈凌也采取了多种策略来助力实现老城区复兴——规划沿用了“密路网、小街坊、窄街道”的设计理念,以高密度、小尺度等手段,创造性的将站前商业中心与普通居民区有机结合在一起,打造了一座集商业街、公寓、住宅等多业态融合的开放城市综合体,总建筑面积74万平米的项目容积率高达到4.5。

济南 · 世茂天城(WSP项目)

陈凌这些想法也来源于他对欧洲城市的感受。欧洲城市的许多老建筑,从外表上看,人们无法分辨它究竟是办公楼,还是居民楼,有时本身就是混合功能的。许多老建筑楼中,不同年龄、不同阶层混合居住,例如底部楼层老人居住或开商店,二层是房屋主人居住,其他各层出租。“屋顶阁楼是年轻学生蜗居的好地方。”陈凌说道,“这也是一种混合,值得我们去借鉴。”

3丨设计师要保持自己的个性
Three丨Keep your personality

“作为设计师,应该去倾听使用者内心的声音。”

做为建筑师,在考虑政府、开发运营商的诉求时,往往容易忽略最终使用者的需求与感受。认真倾听每一个使用者的内心的声音,才是作为设计师最好的做法。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才能做出好的城市和建筑设计。

天津 · 老城厢(WSP项目)

陈凌的团队在天津老城厢的旧城改造中,充分体现了对老城的尊重,对老城的规划致力于恢复中心地带,让其从此可以作为有文化中心的历史性公园而存在;高楼大厦矗立于外围,也非简单的办公地方,而是一个混合的城市,是一个人民的城市。他对这个项目的理想就是,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把城市还给老百姓,以前祖辈的胡同还在,空间还在,甚至气息还在,后人所做的是在传承的同时创造。

“只有去走,去看,去感受,才能真正领会城市建筑的魅力。”

陈凌印象中的80 年代,有些中国古建筑因为保护不到位而衰败零落,让他一直心存惋惜。之后去巴黎留学,在亲眼目睹了各式各样的欧洲建筑后,他才真正认识到了中式建筑的东方美,便更想将这份东方美让更多的人看到。西方建筑强调室内空间关系,而中国建筑更强调建筑与外部空间的关系,这点在东方园林设计中可见一斑。中国建筑与天地浑然一体的意境、内外融合的哲意,是西方建筑所缺少的

纽约街头(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来他又走过了纽约的街头,这个新兴、活力的城市又带给了他不一样的体验。美国仅仅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但历史建筑却满大街随处可见。他觉得在有着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里,也应该让历史就更好的融入街道生活,让人们不再需要排着队、买门票去一座座博物馆里观看到历史建筑。也许有的老房子可能不符合新的规划、消防等要求,但可通过技术手段改善,想办法保留在日常街道生活中,保留城市很多原本该有的记忆,这也是我们现在许多建筑师正在致力于做的一件事情。

 “设计师要保持自己的个性。”

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年轻建筑设计师都有自己丰富的个性,但在商业和规范等各种限制下,也往往容易迷失掉自己的个性,所以陈凌鼓励大家在做设计时自己独立思考,而不是做出千篇一律的作品。他认为“批判精神”对设计师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说这是社会责任也不为过。“保持自己的个性,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有自己的态度和主见,才能做出真正符合使用者需求的设计。我们的建筑设计要致力于寻找一个真正适合人居住、生活的空间。

本文根据新浪地产设计师频道专访整理

Copyright © 2011-2025 维思平(WSP ARCHITECTS)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19号维思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