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与规划

城市猎奇记——设计界的探险家,30年行走如风

点击:5,440 次  来源:WSP 时间:06-01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精神风貌:形形色色的人群,各式各样的道路,设计精妙的建筑,都是一座城市自然散发出来的魅力。我们行走在路上,才更能感受到一座城市所带来的一切感觉。

他从事建筑设计近30年,不断探寻建筑与城市、人、生态之间的融合方式,是“行走城市”理念平凡而坚定的实践者。2018年4月26日,维思平创始合伙人·主设计师、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校外导师陈凌先生,又一次走上华科大的讲台,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行走城市实践课。

 


机动车主导的街道,对行人不友好


兰布拉大街宜人的尺度,对行人友好 

有个姑娘,叫“近小慢”

中国当下大城市中“宽马路,大街区”的格局,带来了城市交通、邻里交往、城市体验、城市风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维思平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与思考,整合中国20年的实践经验,提出“行走城市”理论模型。在任何步行范围内可获得居住、工作和消费体验的未来城市是陈凌眼中理想的行走城市,他还给行走城市取了一个可爱的名字叫“近小慢”。


混合功能的小街坊,大家临街而居

 

行走城市小档案
大名:行走城市
昵称:“近小慢”
自我宣言:我叫近小慢,“近”的意思是日常出行靠走路就可以完成了,在我的世界里没有通勤,只有出行。
这里有小街区、小空间和小尺度,在这里可以共享空间不浪费。
这里的慢生活和舒适的步行尺度,让人们能够走走停停,细细品味城市,留下记忆。

台南是陈凌眼中的一个“近小慢”,在成功大学边上的小街巷,有老人家在通天厝的首层掌勺,附近的学生来这里就餐,米饭免费续,生活的气息充斥着整个城市。


台南小街巷的掌勺老人

 

城市的正反、里外和上下

一座城市也分正反、里外和上下,城市的“正面”就好比一栋建筑大门所在的墙面,而“反面”则像是一栋建筑后门所在的墙面。“里面”是被建筑或院墙围合的公共空间,“外面”指开放的公共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和公园等。位于街道层上面的公共空间叫“上面”,位于街道层下面的公共空间是“下面,这就是一个城市的六个面。


新加坡——城市的“里外”


金地梅陇镇——城市的“上面”和“下面”

理想的城市没有反面和里面,“正面”直接朝着外面,这样可以简单高效的促进交流;尽量减少上面和下面,可以免去上上下下的烦恼,连续的街面更适合人们的行走,也更能集聚人气。


波特兰——街道尺度宜人

曼哈顿是高效的行走城市空间样板:200年不变的街道网格,从Townhouse 到帝国大厦,从华尔街到布朗克斯,连续可生长。没有背街,没有里院,没有上下。


高效的行走城市空间样板——曼哈顿

 

了解了这些,才能行走如风

01. 聚集

“行走城市”强调人的聚集,倡导连续的高人口密度与低建设强度,人口聚集是城市活力的前提条件。人才聚集在这里,可以共享空间,不需要高密度的建筑。


安联生态城——人才聚集的共享空间

 

02. 开放

“开放街区”的规划模式,“密路网—小街区”的城市格局,更适宜步行和交往,以及良好的城市体验。


武汉融科天城——首次实现完全开放的立体街区

 

03. 混合

“行走城市”强调包含人造风景在内的各种功能混合,在任意行走单元可获得每日24小时居住、工作、消费体验。从城市到乡村,只有一步之遥。


混合的街区

04. 可持续

“行走城市”理想模型强调文化与生态的可持续。沟壑环绕的社区和与城市割裂的邻里中心,是城市多样性和活力的天敌,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应由“集聚”带来人气和资源的共享、围绕个体需求创造连续步行的环境、由城市的无序扩展转变为城市内部更新。


巴塞罗那——兰布拉大街人气旺盛

 

在维思平20多年的实践探索中,不断试图将“行走城市”的城市理想在实践层面转化为现实,维思平的天津老城厢、深圳金地梅陇镇、武汉融科天城、合肥新地中心、济南世茂天城、百色中央城、兴隆阳光100、美铭科技研发中心等众多项目中,都在力图推行行走城市的理念。在美铭科技研发中心项目中,维思平通过“功能混合”的业态配置与“小街区—密路网”的组织模式,以及低层高密度的建筑布局,打造了一个被誉为“花园式办公”的活力街道。

 

活力街区——美铭科技研发中心

在本项目中,功能业态追求面向城市和面向生物研究生产的多种功能的有机聚合和互动,旨在打造企业总部+公馆+创业办公+商务服务于一体的高品质城市街区,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这里共同交流、沟通。建筑均为低层小进深并且临街,鼓励人们使用步行楼梯;自然通风采光的利用和更多的工位临窗,在降低企业运营能耗的同时使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

美铭项目独特的三重空间设置,创造了宜人的步行街区和公共空间,开创了在街区中办公的模式。第一重中央景观大道起到了展示的作用,超大户外空间既是公共客厅也是休闲空间;第二重邻里街道,建筑之间的街道空间建立了行人与建筑首层空间的联系,街道既是交通空间也是多元人群与混合功能的交流空间;第三重企业花园,每个企业自有70-100平方米后花园,便于企业内部沟通交流的同时也能满足企业的创新需求。

陈凌行走城市小专访作为中国城市问题的关注者与探索者,维思平20年来的实践坚持城市大于建筑,空间大于形式、提倡混合的城市功能,致力于寻找真正适合中国人自己的生活空间。从一座建筑单体到一个城市,维思平坚持“设计为人”,认为好的城市应当是城市生活形态更聚集,人气更加旺盛的城市;街区应该更开放,以产生更便利的社区服务、更佳的商业连接和更友好的公共空间。维思平将通过实践,努力为居住者创造 “聚集、开放、混合和持续”的宜居、健康城市。

陈凌
维思平创始合伙人·主设计师

 

Q: 听说您已经有将近4年的时间不开车上班了,促使您这样做的契机是什么?

陈凌:我已经开了15年车了,路上越来越堵,现在14号线通车了,还有了共享单车。我能走路就不骑车,能骑车就不坐公交,在走路骑车挤公交这个过程中既能看到这城市的方方面面,同时还能锻练身体。

Q:您认为设计师想要实践行走城市理论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陈凌:从图纸、模型、无人机的视角切换到步行者的视角。

Q:您的行走城市理想模型如何与当今城市现状相结合呢?

陈凌:大家把注意、兴趣、金钱、权力等向城市的行走中心聚集,行走城市不需要郊区,无人驾驶汽车用于连接城市和乡村。


共享空间

Q:维思平在设计中一直遵循行走城市的理念,除了美铭科技研发中心之外,还有哪些项目在实践行走城市理念?

陈凌:每个项目都是城市设计,每个项目都在向理想迈进。比如武汉融科天城三期:地面是小尺度开放街区,空中是极小的私密花园,里外有别。住宅单元后门通向私密的空中花园,住宅单元大门就在街上,保安大叔兼职半个管家。街头4元一碗热干面的楼上是人均消费359元的粤菜馆,老年人活动室就在星巴克对面的幼儿园楼下。还有长租社区:小街区,更多的矮房子,这样能邀请大家到街上来活动。


小街区

Copyright © 2011-2024 维思平(WSP ARCHITECTS)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19号维思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