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动态】时空中的城市演化

点击:2,598 次  来源:WSP 时间:11-25

建筑师不仅应该关注建筑,还应该更多地关注城市,关注新老建筑之间的衔接。每一时期的建筑都反映了它当时的状况,体现出那一阶段特有的物质和文化特质。城市就在不同时期建筑的更替中自我繁衍,不断延续。

经历了长时间的快速发展之后,中国的城镇化已然开始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在这个节点上,探索建筑和城市的关系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备相关思维的建筑师也将是新时代的引领者和塑造者。

第三届 SUNRISE杯大学生建筑设计方案竞赛”就是在这样的时代中应运而生,以当下深具前瞻性的城市议题为主题,要求参赛者在时空混杂的街区中,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时期的建筑,研究它们之间的关联性,理解城市演化的规律,设计出与不同年代建筑对话共生,和城市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作品。

维思平主设计师吴钢受邀作为终评导师之一,对于这次主题的时代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经过了几十年的大规模高速发展的时期,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走过了疯狂建造基础设施和大规模扩张,逐渐平稳下来。此时,正需要在中国自己的城市中间真正实现城市化,比如进行一些旧物业的改造、旧街区的缝合。这类型的旧城改造与复兴,配合城镇化与乡村建设,将会是中国下一个阶段城市化演进的主旋律。

本次竞赛有很多突出的作品,多元化的思考让这些作品具有实验性的价值,虽然因为数量的限制,很多作品未能获奖。吴钢表示,“城市更新”是一个建筑师应该关心的核心问题,大多数同学理解了这个主题,也从城市、建筑、人群层面进行了不同的诠释,这些作品对目前存量建筑的运营开发有一定的启示。

往年建筑竞赛过多关注建筑形态的趋势正在逐渐式微,现在同学们更多会关注人和生活层面,已经普遍具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提出问题”的能力上还相对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城市更新”不仅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生态息息相关,也和科技、绿建、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的深层次问题密不可分,同学们的实践作品可以在这些层面做更深的思考和延展,而不仅局限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本身。

冠军作品赏析

本届 “SUNRISE杯大学生建筑设计方案竞赛” 作品评审会近日在郑州成功举办。由9名国内知名建筑师评委组成的评审团从来自全国各地的131组作品中,最终选出一等奖1组,二等奖3组,三等奖5组。一等奖得主为来湖南大学的蓝萱、周水姣、徐嘉韵,作品为“时空的叠映| 窗口下的胶片住宅”。

▌设计说明

西园北里住宅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长沙有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场地中存在着四种不同年代的房屋区块,分别来自20、 50、 80以及00年代。现场地中各个年代之间的房屋区块肌理混乱,相互缺乏联系,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基地中遗留的长达530米的围墙,切断了场地中多条路径,阻断了周围居民的生活交流。

本设计中,胶片住宅介入现有围墙的脉络,将围墙转化为衔接场地的元素,梳理肌理。在这里,窗,是建筑界面传达内部空间表情的视口。当建筑进深被不断压缩至极限状态时,家具将与墙面重合,内部的人物活动变得“二维化”。由此,内部空间表情将更为直接地展露在观察者面前,并与窗形成活动界面——胶片。胶片住宅采用模数化及可变化的建造手法,创造多样的窗口关系可能性,产生随着时间和事件变化的对话。

建筑像电影胶片一样在场地中沿着原有围墙线性展开,整合连通场地内破碎的路径关系。并通过胶片的层叠和视口的设置,被极限扁平化的多样的人物活动共同组成丰富多变的三维生活,缝补场地中的视线关系,缓解场地中不同年代建筑的无序性所带来的矛盾。并以此来唤醒场地内不同年代房屋之间的对话与联系。

▌维思平主设计师吴钢点评

作者从思考一个中国城市糟糕的元素——“围墙”开始,在一个身边熟悉的典型住区展开了一场乾坤大挪移的空间大戏。非常有说服力地描绘了如何把几乎无用的城市边缘地带,变成充满想象与活力的公共城市空间。

我猜想作者并没有拆除“围墙”,而是围绕这一元素组织思考和行动。从方法层面,把连通“路径”和“视线”作为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提出答案,赋予“电影胶片”这样的形容,并在设计中给予具体描述,场景表现也与此前后一致。

作为实体展现出来的“胶片住宅”,形态和空间逻辑并不是那么清晰易懂。而作者在场地阅读时做出的“肌理混乱”“缺乏联系”“路径破碎”的判断是否正好阻断了从场地本身挖掘更深的答案,包括形态和空间逻辑,甚至问题的思考路径?

对于建筑与城市、人、环境之间关系的思考,吴钢建筑师与他维思平的建筑师伙伴们在过去二十年的实践中始终没有停止过。 他们一致致力于打造高度混合的都市、尺度适合步行的街区,让人们生活更加从容。

Copyright © 2011-2025 维思平(WSP ARCHITECTS)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19号维思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