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2,072 次 来源:WSP 时间:10-30
来源:中国建设报 2015-08-19 记者:肖正华
截至本报记者发稿,天津滨海新区“8·12”爆炸事故的搜救、隐患排查、事故原因调查等工作仍在继续,在为不幸遇难者祈福的同时,房地产业内已开始广泛讨论以滨海新区为典型代表的城市建设盲目扩张、规划错位、住宅与工业项目混建等问题。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尽管城乡整体面貌较过去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城市问题。较为典型的是:不少城市仍在以缓解老城区人口承载压力为由,盲目扩建各种类型的城市新区,完全不尊重城市自身发展规律,也不顾及城市生活实际,此次事故从侧面给我们敲响了警钟。”8月14日,维思平建筑设计执行董事、主设计师陈凌就天津滨海新区“8·12”爆炸事故暴露出的城市新区规划不科学问题接受中国建设报记者独家专访。
中国建设报:此次爆炸事故举国关注,波及到的多个住宅区损失严重,就滨海新区的规划而言,问题出在哪里?
陈 凌:目前针对此次事故的调查还在深入,从事故发生地所在的滨海新区规划情况来看,的确存在一定问题,作为一个新兴的CBD区域,把工业区当中的危险品区和居住办公区混建在同一范围内,且间距明显小于国家相关规范的规定,明显不符合一般CBD区域的规划要求。难道我们的城市土地真的已经紧张到无法合理布局的地步了吗?
建设之初,滨海新区紧紧围绕其所在的海港进行规划,作为交通枢纽,具有天然的交通运输属性。这就意味着一些已经建成使用的化工物流仓储基地短时间内不可能搬迁,而根据当地政府对滨海新区未来的发展规划,区域内目前尚有多处已经平整完毕等待出售的建设用地,这些地块如果再不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要求谨慎开发建设,未来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中国建设报:如你所言,城市建设不宜盲目扩张。近年来,你一直都很关注城市的科学规划问题,你理想中的城市新区应该是什么样的?
陈 凌:我理想中的城市应该是一个人口聚集度较高的生活空间,人们在步行范围内可以获得居住、工作和消费的体验,城市人气旺盛,交流充分,创新无限。从全国范围来看,绝大多数城市现有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能满足其现有甚至规划人口的实际生活需要,但遗憾的是,很多城市现有的物理空间并没有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地方政府往往为了追求GDP,总在以各种理由和名义简单、盲目地将城市外扩,结果却导致城区面积变得越来越大,呈现围棋一样的散点式布局。
在国家总人口增长有限的情况下,城市低密度扩张过快使得原本聚集在一起的人口逐渐被稀释,“鬼城”频现,“人气”无从说起;新城新区的出现必然需要越来越多的交通路网实现互联,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随之集中爆发。所以,城市发展应该尊重客观规律,要尽量让既有城市变得紧凑一些,通过给人以亲切感的小尺度街道设计和混合型业态布局,给城市生活带来真正的便利和活力,而不是老想着建新城新区,人为把城市面积做上去。
中国建设报:那么,从规划行业的角度来看,城市规划应该秉承什么样的理念促使美好城市生活的顺利实现?
陈 凌:提及城市生活这个话题,想必不少人都有同样一个感受,那就是城市空间尺度太大,而适合人们步行的街区空间占比太小,所以生活味黯淡了许多。放眼各大城市,虽然都填满了形形色色承担不同功能的建筑,但缺少真正把这些功能串联在一起的步行街区。如果把城市里的建筑看作是人的“器官”和“肌肉”,那么街区就是人的“血液循环系统”,它承载的是一座城市文化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活的演绎需要分布合理且开发性较强的街区作为依托,有了这些尺度合理的街区设计就会吸引周边人群更多采取以步行为主的生活方式,进而吸引各种各样小商铺的入驻,让整个城市“动”起来。尤其是在城市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当下,如果一座城市能使人们日常生活各方面的需求都能在步行范围内得以解决,人们会更加愿意积极主动走出各自的家,走出被围墙围起来的小区,跟周边的人产生更多的交往,而不是守在自己的房子里,每天都跟网购和快递打交道。
高密度开发的香港已经实现了宜居化,去年人均寿命全球第一。适合步行、紧凑高效、充满活力的香港城市建设经验,非常值得很多内地城市反思和学习。
Copyright © 2011-2025
维思平(WSP ARCHITECTS)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19号维思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