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发表

城市化背景下的公共空间问题-吴钢

点击:2,229 次  来源:WSP 时间:02-09

(原载于 2008-02《LA CHINA景观设计学》)

 

太极:城市化进程与自然资源保护

我们这十年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十年。城市的发展必然带来一个问题,就是自然资源不断缺失和吞噬。作为设计师应该非常认真、非常负责任地来思考城市化这样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首先要关注城市发展结构的合理性问题。目前这个系统在中国是以及城市的经济扩张为背景,围绕汽车发展的,而不是把城市和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放在和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高度,城市结构的问题被放在经济发展之下考虑,先生产后生活,我们更关注怎么样先把经济搞上去。于是,城市发展会出现摊大饼这样一种状态。其实,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城市的发展如太极里的阴和阳,在整个结构层面上保持均衡状态。要做到这一点,特别需要城市专家的努力。比如德国的慕尼黑,在发展的最初期,整个城市就设计了多条的契状的绿带,包括English garden,插入城市体当中。纽约的中央公园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中国也有很多著名的城市学家和城市规划的学家们,资源是不缺乏的,但是为什么没有起到足够的作用?这是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除了城市专家们,设计师对已存环境的态度也至关重要。举个例子,维思平楼原先为一个变电所,租下来以后,我们有两个选择:一是将其铲平重建新楼,二是保留旧楼,进行加固和装修。我们选择了把它保留下来。实际上新建一个楼可能投资更低,因为加固墙体、重新铺设管线等的维护费用不比新建少。但是从资源的角度讲,改造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从而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我们需要尊重已经有的东西,但并不反对发展,而是向别的方向发展,比如说我们的生态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因为这些技术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好、更优美、更丰富以及更幸福的生活或者说一个更好的地球。

 

博弈:多方面利益?自我博弈?

城市化的过程是多方面利益博弈的过程,而设计师最大的博弈是和自己的较量。当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已经使得大环境产生一些结构性错误的时候,设计师的工作很简单——就是去纠正,发出你的声音,既不要抱怨,也不需要苦恼,应该有一个更积极的态度。作为一个设计师,即使你没有任何可以施展的地方,至少还可以在自家的阳台空间设计上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态度,同样也是非常强有力的。我的教授KIENAST在没有做景观设计的时候,在自家墙壁上全都种上青苔,在自身的居住环境中进行设计实践,后来他开始有项目做了,并成为一个非常著名的设计师。所以设计师是自我博弈,你必须去战胜自己表现的欲望,去做真正有用的设计。

我们今天的设计师更多的是被训练成了一个有手艺、有一个养家糊口能力的人,但往往缺乏一个对自我的认识和对人生活状态以及环境的基本关怀。如果你对自然界的关心就像关心你的胃一样,那就不会有问题,也不会有抗争和博弈,也不会有利益,因为肚子饿了就吃饭,你自然地会去梳理周边环境。所以我认为人和环境的问题还是一个对自我理解的问题。

 

设计:艺术?科学?

近十年来,商业运营和实用主义原则的设计是大量房地产项目的一般特征,大量的居住区景观设计是以居民对美的视觉感受和便利的使用为主导。

我认为,在开发居住项目的时候,把景观放在一个比较高的高度去认识,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景观设计首先是科学,其次才是艺术。科学的基础是什么?是为人服务。所以我觉得景观设计的基础更多是生态学,以及地球地理、气象学以及城市学。作为设计师,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和所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客观的规律。而我们在学校里面一开始就学构成、平面,我觉得这个方法有一定的错误性,因为景观设计不是基于这个理念,景观不需要被设计,它本身就存在,只是因为破坏了所以要去恢复。所以我们不应该把设计仅停留在视觉美感的层面,而不去研究人的生存环境、植被、湿地、沙漠,研究我们的江、河的规律。这些要比视觉美感更重要。

但开发商在进行居住环境的开发时,非常关注人的视觉愉悦,因为有这种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罗马式柱廊的欢迎度或许比一朵蔷薇花要高。这时候,自然地出现迎合的现象,这是一种很简单的供需关系。在这里,对于设计师来讲,去批评一种样式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所以能够做的事情是改变需求,而不是样式,这就需要设计师耐心的引导和媒体的宣传教育。

Copyright © 2011-2025 维思平(WSP ARCHITECTS)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19号维思平楼